誰殺了台灣太陽能矽晶圓產業?


台灣太陽能矽晶圓產業今年幾乎都到了存亡關鍵之際,曾經展翅高飛的矽晶圓業者,這一、二年來逐漸從無薪假、減產、凋零、賣廠、重整到面臨下市的危機,各家業者曾經擁有快速成長、籌資、建廠的黃金歲月,但如今卻幾乎全軍覆没,幾波的產業浪潮壓陣,即便在幾乎小幅的景氣循環谷底反彈後,仍是無力回天,興衰起落,恐怕有幾大關鍵致命傷。


各家(曾)上市櫃太陽能矽晶圓廠現況

useMyKeyWord








原因一

陸廠大舉壓境 價格受制












useMyKeyWord






中國大陽能產業在2008年後以一條龍的方式快速堀起,成為台灣最大的市場競爭對手,不可諱言,中國政府大力的支援太陽能產業,再加上部分大咖在國際市場上籌資豐沛資金,產能大舉壓境,台灣矽晶圓的價格勢必受制,當年的對岸矽晶圓代表業者,以江西賽維為例,已站上全球太陽能產業的舞台,但因市場仍在快速成長,大陸業者的威脅還不至於那麼明顯。









useMyKeyWord
大同集團的林蔚山直指「大陸是市場價格崩盤的使作俑者」






但到了2011年,整體產業被陸廠打壓的更為明顯,先別說生產上「還算」具有競爭力的台灣,一批歐洲和日本太陽能產業的先驅者,被大陸的大規模產能壓境漸漸退出市場,台灣也飽受威脅,當年的台灣太陽能光電大展的CEO論壇中,大同集團的林蔚山即當眾在演講台上對著台下的保利協鑫CEO直指「大陸是市場價格崩盤的使作俑者」為台廠點出心聲。

而一路上中國矽晶圓廠在大陸政府的支持下,如電費上的補貼或稅率上的優惠,再加上矽晶圓的相關物料也可就近在國內取得,以及規模經濟的效益加持下,中國製造的矽圓廠成本具有相對優勢,再加上產量大,導致矽晶圓價格一路降至成本之下,難以翻身,為壓垮台廠的最主要關鍵原因。











原因二

長約料負擔 一背十年














除了賣出去的價格不佳,更讓矽晶圓為成獲利壓縮的夾心餅干的另一殺手,則是長約料源的負擔。在太陽能產業缺料時代,高價搶到料源的業者反而成為幾乎十年的長約負擔,以綠能來說,與韓國D.C Chemical的長約料源一簽就是八年、九年,中美晶也與Hemlock等都簽有長約料源合約,當多晶矽由天價快速往下掉,高價料源成本壓力以及存貨跌價損失則是長期的痛。


而在整個太陽能產業鏈的價格下修後,再也沒有業者會走合約制,在供過於求的產業現況下,價格都是現貨報價,此時沒有長約包袱、矽晶圓業界的後進者如達能,反而能憑著無長約成為競爭優勢之一。
















原因三

全球太陽能補貼政策變化













太陽能產業是高度依存於政策的變化而波動,當一個國家對太陽能發電給予高度的補貼,即會大力的推動該國太陽能裝置的成長,所以當主要太陽能國家在政策上若有風吹草動,市場即便吹起寒風。

舉例來說,當國內太陽能股王仍才剛剛誕生之際,2008年下半年伴隨著歐洲開始走入金融海嘯的前夕,銀行放款趨於保守,本來也是太陽能需求市場大國的西班牙下砍補貼,市場突然如一鍋滾燙的熱鍋被澆上冷水。

同樣也是太陽能發展大國的德國,也是一步步下砍補貼,FiT幾乎己是歷史,對該國的太陽能產業也帶來傷害;而接下來扛起全球太陽能市場大國的第一大位中國,去年的61新政,讓高度依存中國市場的台灣太陽能業者重創,同樣也逼退中國不少中小型業者,目前中國矽晶圓則以保利協鑫以及隆基為兩大業者互相爭鋒。













原因四

一波波貿易壁壘















另一方面,各國太陽能產業也意識到中國業者的低價策略擠壓本國業者的發展空間,貿易戰煙焇四起,貿易戰的起源從因在於,歐洲德國、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在過去大舉鼓吹太陽能,撐起全球太陽能市場,但歐洲政府花了大筆銀行補貼、高價買回太陽能電力等獎勵政策,卻落了入低價傾銷的中國業者的口袋,歐洲自家的老廠反而無法生存,2009年起太陽能產業保護主義起,「反傾銷」、「在地購買」政策漸升起。















2011年起,美國Solarworld也提出對中國太陽能「雙反」的回擊,即是所謂的「反傾銷、反補貼」控訴,不過中國的靈活生產策略,可透過他地的子公司出貨,或在美國承租廠房,貿易戰並沒有讓產業狀況好轉,惟回頭來看,主張打上一場貿易戰的Solarworld,也在2017年宣佈破產。
















原因五

擴產能 轉投資 效益不彰
















除了合約料的負擔,造成跌價時減損壓力之外,另外對矽晶圓廠的沈重包袱,還包括業者的轉投資或者擴充產能,造成負擔。以綠能為例,綠能在2008年投資的薄膜太陽能產業,當薄膜設備導入時,薄膜太陽能電池已在效率上無法與矽晶太陽能電池競爭而未能登主流之境,惟高價的設備所帶來的沈重折舊壓力,則造成每年綠能在獲利損益上負擔。

另一方面,產能的擴充也是產業反轉向下時的壓力來源,多餘的產能不生產則有閒置的成本,但生產後售價則未必在現金成本以上,再加上近幾年來市場的趨勢己轉往單晶產品,台灣矽晶圓業者則大多為多晶製程,漸受到市場淘汰。







延伸閱讀




製作小組

記者|萬惠雯

設計|蔡涵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