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ded Files
無人機起飛
搶進500億標案
台灣2026年國防預算預計達9,495億元,佔GDP比重3.3%,創歷史新高,其中國防部自2023年起啟動無人機採購,從試行的3,400架到2025-2026年規模化的48,750架標案,成長14倍。業界看好此將成台灣軍民兩用科技產業的關鍵轉折點。
本次MoneyDJ專題將帶您剖析500億國防無人機標案背後,產業如何在政策推動下邁向量產落地。
誰能卡位關鍵環節?
全球軍工浪潮下的台灣角色
全球軍工浪潮下的台灣角色
俄烏戰爭與印太安全局勢推升全球軍備需求,各國積極強化不對稱作戰與供應鏈自主能力。歐美國家拉高國防預算,同步刺激無人載具市場成長。台灣也在國防自主政策推動下,將無人機建軍列為戰略重點,國防部規劃釋出近5萬架、總額高達500億元的採購標案,帶動航太、電子與材料產業全面投入。
俄烏戰爭與印太安全局勢推升全球軍備需求,各國積極強化不對稱作戰與供應鏈自主能力。歐美國家拉高國防預算,同步刺激無人載具市場成長。台灣也在國防自主政策推動下,將無人機建軍列為戰略重點,國防部規劃釋出近5萬架、總額高達500億元的採購標案,帶動航太、電子與材料產業全面投入。
業界普遍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拒批對台4億美元軍售案,反而加速台灣國防本土化的腳步,台灣無人機產業因此迎來政策推動與市場共振的時刻,且隨著政府積極投入資源扶植相關供應鏈,本土廠商紛紛加快技術研發與量產布局,期望在國防自主化浪潮中取得關鍵地位。
業界普遍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拒批對台4億美元軍售案,反而加速台灣國防本土化的腳步,台灣無人機產業因此迎來政策推動與市場共振的時刻,且隨著政府積極投入資源扶植相關供應鏈,本土廠商紛紛加快技術研發與量產布局,期望在國防自主化浪潮中取得關鍵地位。
國防標案
試行到量產三階段
國防標案
試行到量產三階段
第一階段(2023)
試行驗證
第一階段(2023)
試行驗證
國防部與中科院、國科會、經濟部合作推動「軍用商規」專案,試購約3,400架。中光電(5371)取得89%份額,建立國產量產與驗收標準。
國防部與中科院、國科會、經濟部合作推動「軍用商規」專案,試購約3,400架。中光電(5371)取得89%份額,建立國產量產與驗收標準。
第二階段(2025–2026)
量產擴大
第二階段(2025–2026)
量產擴大
軍備局於2025年啟動量產採購,規模擴至48,750架,並採複數得標策略。甲~戊式五型無人機涵蓋班級偵查、旅級任務與VTOL長航時偵搜等用途。此標案是台灣歷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採購案,對國內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將帶來可觀的成長動能。
軍備局於2025年啟動量產採購,規模擴至48,750架,並採複數得標策略。甲~戊式五型無人機涵蓋班級偵查、旅級任務與VTOL長航時偵搜等用途。此標案是台灣歷來最大規模的無人機採購案,對國內無人機產業的發展將帶來可觀的成長動能。
第三階段(2026–2027)
軍規量產期
第三階段(2026–2027)
軍規量產期
中科院與軍備局持續推進「騰雲二型」、「銳鳶二型」與「紅雀三型」等軍規無人機的研發與測評,並規劃引進MQ-9B與Switchblade 30(彈簧刀300)等系統,顯示我國正朝多元無人機能力發展。
中科院與軍備局持續推進「騰雲二型」、「銳鳶二型」與「紅雀三型」等軍規無人機的研發與測評,並規劃引進MQ-9B與Switchblade 30(彈簧刀300)等系統,顯示我國正朝多元無人機能力發展。
跨域整合
打造國防供應體系
跨域整合
打造國防供應體系
台灣無人機產業鏈橫跨航太、電子、傳產,逐步構建完整結構,主要供應鏈如下:
台灣無人機產業鏈橫跨航太、電子、傳產,逐步構建完整結構,主要供應鏈如下:
在國防標案推動下,台灣無人機產業鏈迅速成形。從整機製造到馬達模組,再到通訊與材料端,業者加速技術整合與產能布局,動能不僅來自政府標案,也來自軍民兩用技術需求的長期擴散效應。
在國防標案推動下,台灣無人機產業鏈迅速成形。從整機製造到馬達模組,再到通訊與材料端,業者加速技術整合與產能布局,動能不僅來自政府標案,也來自軍民兩用技術需求的長期擴散效應。
整機製造方面,漢翔(2634)、長榮航太(2645)、亞航(2630)以航太能量為基礎,帶動供應鏈共同開發樣機與維修體系;中光電則結合AI影像模組導入軍規系統,雷虎(8033)則以靈活產線搶攻國防與外銷雙市場,形成台灣無人機量產的核心主體。推進系統方面,昶瑞機電(7642)與東元(1504)分別布局中大型馬達與扁線動力模組,傳統電機產業藉此跨足航太應用,補足國產推進能量。
整機製造方面,漢翔(2634)、長榮航太(2645)、亞航(2630)以航太能量為基礎,帶動供應鏈共同開發樣機與維修體系;中光電則結合AI影像模組導入軍規系統,雷虎(8033)則以靈活產線搶攻國防與外銷雙市場,形成台灣無人機量產的核心主體。推進系統方面,昶瑞機電(7642)與東元(1504)分別布局中大型馬達與扁線動力模組,傳統電機產業藉此跨足航太應用,補足國產推進能量。
感測晶片端,昇佳電子(6732)開發六軸慣性感測晶片(IMU),可提供俯仰、滾轉與偏航控制。亞航則推動的光纖陀螺(FOG)導航系統奠定國防自主的航電基礎。光電酬載則由邑錡(7402)、華晶科(3059)領軍,發展夜視、熱像與三光整合系統,AI影像運算讓無人機偵搜能力再升級。
感測晶片端,昇佳電子(6732)開發六軸慣性感測晶片(IMU),可提供俯仰、滾轉與偏航控制。亞航則推動的光纖陀螺(FOG)導航系統奠定國防自主的航電基礎。光電酬載則由邑錡(7402)、華晶科(3059)領軍,發展夜視、熱像與三光整合系統,AI影像運算讓無人機偵搜能力再升級。
通訊與能源層則成為電子與半導體的新戰場。全訊(5222)開發無人機通訊與反制功率放大器,宏捷科(8086)與全新(2455)以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切入高效率能源應用,兼顧戰術傳輸與長航時需求。結構與材料層的安集(6477)、上奇(6123),透過3D列印與金屬粉末技術打造高精度機構件,使樣機開發更靈活。
通訊與能源層則成為電子與半導體的新戰場。全訊(5222)開發無人機通訊與反制功率放大器,宏捷科(8086)與全新(2455)以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切入高效率能源應用,兼顧戰術傳輸與長航時需求。結構與材料層的安集(6477)、上奇(6123),透過3D列印與金屬粉末技術打造高精度機構件,使樣機開發更靈活。
地面控制與通訊整合方面,融程電(3416)、攸泰(6928)、立端(6245)、事欣科(4916)等工業電腦廠跨入地面控制站(GCS)與通訊模組市場,強化即時指揮與資料鏈安全。達運光電(8045)則結合低軌衛星通訊與無人載具,與國際業者合作推動衛星鏈路應用,使無人機作戰半徑得以延伸。軟體與AI層則有創泓科技(7714)與其昜先進科技合作,整合AI辨識、熱像與雲端分析,推動軍民雙用的智慧化應用。
地面控制與通訊整合方面,融程電(3416)、攸泰(6928)、立端(6245)、事欣科(4916)等工業電腦廠跨入地面控制站(GCS)與通訊模組市場,強化即時指揮與資料鏈安全。達運光電(8045)則結合低軌衛星通訊與無人載具,與國際業者合作推動衛星鏈路應用,使無人機作戰半徑得以延伸。軟體與AI層則有創泓科技(7714)與其昜先進科技合作,整合AI辨識、熱像與雲端分析,推動軍民雙用的智慧化應用。
現實挑戰
產能壓力與驗證門檻
現實挑戰
產能壓力與驗證門檻
業界指出,在軍備局推動的無人機採購計畫中,技術驗證與時程壓力被視為最大變數。由於標案採分階段開標與樣機驗證制度,廠商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設計、製造與測試,並通過飛控穩定、通訊抗干擾與電磁相容等多項軍規測試。然而國內尚缺具備完整軍規驗證能力的設施,部分項目仍須委託國外實驗室,導致成本與時程大幅增加。
業界指出,在軍備局推動的無人機採購計畫中,技術驗證與時程壓力被視為最大變數。由於標案採分階段開標與樣機驗證制度,廠商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設計、製造與測試,並通過飛控穩定、通訊抗干擾與電磁相容等多項軍規測試。然而國內尚缺具備完整軍規驗證能力的設施,部分項目仍須委託國外實驗室,導致成本與時程大幅增加。
同時,國防自主化仍受限於上游零組件與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包括通訊晶片、感測模組與複合材料多仰賴美、日與歐洲供應鏈,受出口管制與地緣政治影響風險高。雖然業者正透過策略聯盟、雙重供應網與區域製造降低風險,但短期內仍難完全去除外部依賴。
同時,國防自主化仍受限於上游零組件與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包括通訊晶片、感測模組與複合材料多仰賴美、日與歐洲供應鏈,受出口管制與地緣政治影響風險高。雖然業者正透過策略聯盟、雙重供應網與區域製造降低風險,但短期內仍難完全去除外部依賴。
市場展望
從標案到產業升級
市場展望
從標案到產業升級
在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快速擴張的背景下,標案動能無疑為本土產業注入強心劑。據 MarketsandMarkets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約 152.3億美元,預估至2030年可成長至228.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 7.6%。業界認為,這波500億標案若能順利轉化為量產訂單與驗收交付,將為台灣在國防、航太與電子業中創造一次轉型契機。
在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快速擴張的背景下,標案動能無疑為本土產業注入強心劑。據 MarketsandMarkets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約 152.3億美元,預估至2030年可成長至228.1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 7.6%。業界認為,這波500億標案若能順利轉化為量產訂單與驗收交付,將為台灣在國防、航太與電子業中創造一次轉型契機。
然而,市場雖大,真正能將標案紅利轉為產業能量者,需同時通過技術自主、供應鏈完整與出口能力建構的考驗。未來三至五年,若廠商能成功攀過驗證門檻、強化上游核心技術、並建立可靠的海外佈局與品牌能見度,台灣的無人機產業不再只是因標案起飛,而是能成為亞太區防務與智慧載具體系中的重要節點。
然而,市場雖大,真正能將標案紅利轉為產業能量者,需同時通過技術自主、供應鏈完整與出口能力建構的考驗。未來三至五年,若廠商能成功攀過驗證門檻、強化上游核心技術、並建立可靠的海外佈局與品牌能見度,台灣的無人機產業不再只是因標案起飛,而是能成為亞太區防務與智慧載具體系中的重要節點。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製作小組
記者|黃立安
設計|蔡涵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