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地而起!
台灣地熱潛力與挑戰

當天冷時,人們喜歡泡個溫泉,享受大地深處帶來的暖意。然而,這股看似靜謐的地熱能,背後卻蘊藏著巨大潛力,有望成為台灣再生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道路上,地熱發電因其穩定供電、低碳排放的特性,被視為最具潛力的綠能選項之一。
MoneyDJ帶您探索這項低碳、可再生的能源,在台灣究竟有多大潛力?

台灣地熱潛藏量有多大?

useMyKeyWord
取自台大科教中心CASE報科學網站

台灣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評估,台灣的地熱發電潛在裝置容量高達3至6 GW,足以供應數百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多年來,政府與企業積極探勘與開發,從宜蘭、台東到新北,逐步推動各項地熱專案。然而,地熱開發並非易事,如何平衡技術突破、環境保護與地方需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台灣地熱資源的潛力與現況

根據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的探勘資料,台灣的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東部地區與北部火山帶,包括宜蘭清水、台東利稻、金崙、紅葉及大屯火山區等。其中,東部地區因地熱梯度高,具備開發高溫地熱電廠的條件;北部火山區則以淺層與中溫地熱資源為主。

useMyKeyWord

在技術層面,台灣目前主要採用有機郎肯循環(ORC)技術與熱電共生系統。ORC技術適用於中低溫地熱,透過工質轉換將地熱能轉化為電力,應用於台東利稻地熱電廠等地。此外,熱電共生系統則能有效回收餘熱,提供溫泉、供熱或觀光產業使用,增加經濟附加價值。

然而,地熱開發同時也面臨土地使用、技術成本及環境衝擊的挑戰,特別是在原住民保留地的議題上,如何與部落協調合作、共享開發成果,成為政策推動的重要方向。

地熱開發技術對照表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地熱發電技術對照表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地熱發電的核心在於「鑽探」。為了取得高溫地熱源,必須進行數千米的地層鑽探,克服地質條件的不確定性,這也是技術成本最高的環節。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於台東霧鹿地區完成超過2000米的深層鑽探,成功取得140°C的地熱裂隙通道,為未來深層地熱開發提供了寶貴的實證數據。

useMyKeyWord

在此同時,地熱開發的技術與鑽探也並非毫無限制。我們認為,政府應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要求開發商使用低衝擊、低噪音的環保鑽探技術,像是「封閉迴圈」系統,避免生態破壞或水源污染。開發過程中,設立環境監測機制,追蹤地下水、土壤及生態變化,確保開發不會成為環境的傷口。此外,開發商應提出完整的退役及復育計畫,讓地熱井在完成任務後,能自然回歸土地,留下善後的美好。

台灣地熱開發重要案例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useMyKeyWord

台灣地熱資源開發的挑戰

儘管台灣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但開發過程仍面臨幾大挑戰:

技術成本高昂:
深層鑽探與發電設施建置成本偏高,初期投資壓力大。

環境與地方協調:
原住民保留地與文化保存的協調需要時間,開發商需建立共識機制,確保雙方利益。

政策支持與獎勵不足:
地熱開發風險較高,政府應提供更積極的補助與投資誘因,吸引民間企業參與。

useMyKeyWord

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與政策的支持,台灣的地熱發電有望達到數GW的裝置容量,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一環。此外,將餘熱回收結合溫泉觀光與在地產業,將創造能源與經濟的雙重價值,讓地熱真正成為「掘地而起」的永續綠能。

台灣的地熱開發雖然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從宜蘭清水到台東霧鹿,已逐步展現出成功的案例與發展潛力。透過技術革新、政策支持及與地方協調共榮,地熱發電不僅能提供穩定的電力,也將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當未來我們泡著暖暖的溫泉時,也能驕傲地說,這份來自大地的能量,正為台灣的永續未來注入新的活力。

延伸閱讀

製作小組

記者|羅毓嘉

設計|蔡涵綸